在彩云之南的古老土地上,有一种乐器,宛如从山水间生长而出,带着自然的灵韵与深情,它就是葫芦丝。第一次听闻葫芦丝音乐,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无意间打开网页找到葫芦丝音乐独奏《梦里水乡》,似抖动的丝绸般飘逸,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故事,悠悠地在空气中飘荡。那一刻,我被深深吸引,从此,我便与葫芦丝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3年秋日,我真正拥有了一支葫芦丝时,心情既兴奋又紧张。竹管色泽淡黄上面雕刻着灵动的孔雀,栩栩如生,为这乐器增添了几分神秘而独特的民族风情。轻轻抚摸着它,我仿佛能感受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从指尖一点点传递而来。试吹了一下,竟然吹响了,按住不同的音孔,吹的都是一个音。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调整气息,将吹嘴轻轻含在口中,小心翼翼地吹气,可发出的却仍是同样的音,一点也不好听。根本不像网上葫芦丝音乐那样美妙。无数次的失败,让我一度有些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学习乐器的天赋。但每当我放下葫芦丝,耳边响起那些动人的葫芦丝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在召唤着我,让我无法放弃。
我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每一个指法的要领,观察视频里手指的动作与气息的运用。慢慢地,我能吹出连贯的音符了,从简单的单音,到逐渐能组合成简短的旋律。还记得学会吹奏第一首简单曲子《康定情歌》时的喜悦,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尽管吹奏得还十分生涩,节奏也不太稳定,但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我亲手种下的种子,带着希望在空气中发芽生长。
接着我学会了《映山红》和《友谊天长地久》,虽然节奏不稳,时快时慢,但我慢慢有了信心,原来我也可以学会乐器。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葫芦丝演奏的精髓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情感的投入。吹奏时,要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到曲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当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我仿佛置身于西双版纳的夜晚,银色的月光洒在茂密的凤尾竹林间,微风轻拂,竹影摇曳,傣家姑娘们身着绚丽的服饰,在竹林边翩翩起舞。此时,气息的运用变得尤为关键,轻柔舒缓的气息,就如同那轻柔的月光与微风,让音符如丝般顺滑地流淌而出。手指在音孔间灵动地跳跃,演绎出竹子随风摆动的姿态。而在吹奏一些欢快的曲子,如吹《婚誓》时,气息则要更加饱满有力,手指的节奏也加快,以展现出傣族青年相亲相爱的喜悦与热情。
后来听老师讲巴乌和葫芦丝是姊妹乐器,是云南哈尼族喜爱的乐器。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互诉欣悦,低诉衷肠,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我出于好奇,试着吹了一下,稍稍费些气息,但还是可以吹奏,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巴乌的浓厚和悠长。于是没事的时候也开始练习。
葫芦丝和巴乌不仅带给我音乐上的享受,更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它让我学会了耐心与坚持,在吹奏乐器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与疲惫,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它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傣族的文化与历史,感受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
如今,吹葫芦丝和巴乌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光,我总会拿起它,吹奏上一曲,让那悠扬的乐声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与心灵之间的对话,是我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的表达。在音乐的陪伴下,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温暖。
在我的未来规划中,最期待的便是踏上那片充满魅力的云南大地。我渴望站在风光旖旎的洱海边,身着绣满精美图腾、银饰叮当作响,象征苗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传统服饰,深情奏响经典的《婚誓》。那灵动的音符,会随着洱海的微风飘散,仿佛在诉说着苗族古老的故事。我向往走进傣乡竹林。傣乡竹林不仅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片充满故事的竹林里,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希望吹奏一曲《竹楼情歌》,让音乐与竹叶的沙沙声、鸟儿的欢唱声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自然对话,深度探寻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文之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会成为我生命中无比宝贵的财富,永远珍藏在心中。
写于202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