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原属西洞庭湖赤沙湖水系,亦名沙湖,是汉寿县内有名的捕捞渔场。1975年冬天由洋淘湖农场与蒋家嘴镇联合围湖造田,筑堤围垦成的一个巴垸,总面积1.66万亩。后经历年加修,到1988年海拔达到37米,居住着1686户,4611人。
这里的农业生产面积约600公顷,包括鱼池、水田和蔬菜地。每年用于抗洪抢险和堤防加固的资金约150万元;1996年和1998年两次溃堤。1998年8月洪水刚刚转退,县委县政府就痛下决心,对青山垸实行退田还湖,组织移民搬迁。青山垸的居民全部迁到了垸外的安全地带,一次性转变成为城镇居民。随着国家“32”字治水方针的实施,后被列入湖南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第一期“双退”实施计划。其原来的耕地、鱼池和住宅地均退为湖面或湿地。1999年这里被划为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12月,荷兰来的项目评估专家彼得在青山湖看到鹗——一种分布颇广却十分罕见的食鱼猛禽。2005年2月,长江中下游水鸟普查,青山湖的鸟类数量统计达20000只,205个种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等大群鸟类在此栖息越冬。
2006年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建设部对10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授牌,汉寿县西洞庭湖青山湖获此殊荣,成为湖南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此外,青山湖社区共管的事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展出。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东亚候鸟重要越冬地,以及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节点,围绕候鸟宜居家园建设,夯实各项举措,对青山湖进行了整治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对稳定洞庭湖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保护区以黑鹳,白鹤,白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和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越冬水鸟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湿地鸟类种数从205种增加到226种,2万余只,增加到3万多只,形成洞庭湖畔“万鸟齐鸣共飞,人鸟相依共生”的生态美景,营造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每到秋冬季节候鸟云集,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鸟。还先后修建了十多里长的彩虹堤,四座观光亭和青山湖鱼鸟博物馆。2020年12月7日,主办的“保护观鸟胜地,建设大美洞庭”第十一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常德分会场)暨西洞庭湖青山湖候鸟苑开园仪式在这里举行。2023年2月19日,主办了“大美洞庭,观鸟胜地”第十二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2024年12月30日,主办了:观鸟胜地,“羽”你有约,第十三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青山湖成为人们休闲、游览观光、科考、研学,观鸟的打卡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