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作 >> 枯木

枯木

2023-04-14 15:13:30
浏览量:

  一

  阳春二月,也有枯木。此处所言枯木,是说树掉光了叶子,只剩光秃秃的枝丫。

  树,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其实枯木没有死。要枯木长叶子,只是需要时间。就好像人,人应当学会等待,因为有些良机只出现在等待中。枯木的根还扎在泥土里,掉一点叶子又能算什么?

  万物生生向荣,众人以为好;殊不知,万物也有枯的时候。汝未来看此花,此花好不好看,与汝不相关;汝来看此花,才能知此花之真容也。荣与枯只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


  二

  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人也一样。一个人身体好的时候,不会容易死;但是,人的身体终将渐渐地衰老,身体的衰老,即是身体向坏的方向发展,等到坏到极点,也就是死了。生活的本质,也是这样。人可以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是,美好的总是短暂的。人想把美好的事物当成永恒的,那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美好的,也会消亡。人也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的生活的改善,也有时间性,当人的生活在向上发展的时候,改善是可能的,但是,当生活的向上发展到了极点时,改善就变为不可能了。这也是“物极必反”的规律。

  枯木的下一阶段,就要进入长满叶子的阶段。所以枯木没有死。


  三

  我在想,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枯竭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会变得恐怖,也许会变得愚钝。我很少见到这样的人。或者说,我不知道人家的头脑里会想什么。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当一个人告诉我,他的思想快枯竭了,然后我才能知那是怎么回事。只是从未有人这样的告诉我。

  有一个词叫“江郎才尽”,是形容人的才华枯竭的。由此可以想到,作为人也是有枯的时候。一个瘦骨嶙峋的人,不像一个枯了的人吗?人的肉身枯萎,但只要精神不枯,人依然有内在的力量。

  只是有些人看上去肉身丰满,心里的世界却十分恐怖,常常恶念生起,理智又控制不了,于是作恶。

  恶,在宇宙中是存有的。人唯有靠自己的觉悟去从善,也不屈服恶。


  四

  雨水对枯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没有雨水,生命力再强的枯木,也可能死。

  我很奇怪,早春二月我这里的雨水稀少。

  然而终究还是下雨了,闰二月的初一下午,龙港下雨了,雷电、暴雨和冰雹,三管齐下。很多年没有看到下冰雹了,这一次下冰雹,也吃惊不少。

  因为雨的到来,大地上的植物,都得到了滋润,其中自然也包括枯木。不仅植物依赖雨水,人也需要雨水,若无雨水,河、湖会干涸,河、湖若干涸,水厂就造不出自来水,人也就没有自来水吃。


  五

  枯木到处有,不局限于某一地。我常常在散步的时候遇见枯木。也许每一棵枯木的形状都不一样。仔细地去看一棵枯木,会觉得好玩,因为我没有学过植物学,无法对它进行深入地研究。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看见一棵枯木的枯枝上长出了新芽,密密麻麻的新芽。我想那是枯木要长叶子了。再过一段时间,这棵枯木就向荣木变化了。从枯到荣,又从荣到枯,反反复复,这是它们的“轮回”。

  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去看,枯木也具有一种美或多种美。枯木的美,是绝决的,凄凉的;也是孤傲的,颓废的。欣赏这样的美,需要观赏者的心境。一种看破了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达观,不为外境所困。


  六

  人在伪装自己,人通过穿衣来伪装。实物的面具没有人戴,然人有时候会戴无形的面具。人不会像枯木那样光秃秃的,然有些人的内心可能比枯木更空洞。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辨别了。如果不察觉,你可能不知道你所用的很多是伪造的。从汉朝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善于伪造。我们常说的《五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经》,其实是伪《五经》。

  连“君子”也可以伪装。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社会中愈来愈多的人突然像“君子”了。可能是我们对“君子”的了解太少了。何为“君子”呢?一,“君子”不可能是国君。《论语》中“国君”和“君子”都是分别说的,说国君时只用一个“君”字。二,“君子”不是统治阶层的官员,因有官职之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夺也。”而这却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三,“君子”不是普通老百姓,因“君子”有文化方面的要求。四,“君子”也非一般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有“君子儒,小人儒”的差别。


  七

  与枯木相对的是荣木,也就是枝繁叶茂。枝繁叶茂,谁都喜欢。还有一种说法叫“开枝散叶”,形容繁衍的盛况的。这种说法,以农村居多。

  然枯与荣,只是景象不同。枯木的头(根)与荣木的头,都是一样的埋在地底下,所以,它们有共同的性质。

  一般人喜欢荣华,是为了可享受,也为了可满足心的虚荣。只是不知,荣华可能转瞬即逝,那种情况,也叫“德不配位”。

  内心世界的丰富,睿智的头脑,及健康的四肢,这样足矣,还要什么荣华。有的人,可能在尘世的劳碌中度过一生,没有时间,也来不及享受,就已匆匆地走完人生的路。


  八

  什么也不用讴歌,就循着自然的本来的面貌,不过于破坏自然,努力地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最终要回到自然那里去。山,是自然的。人为何要在山上建坟墓?不是想将来能回归自然吗?

  在平原上所见到的植物,枯木也好,荣木也罢,它是与个体的人融为一体的。这句话并不好理解,但是,如果知道“浑然与物同体”的意思,便不难理解了。有的先哲用“万物与吾一体”来表达与世界的关系。

  我从枯木那里不仅仅看到它的潜在的生命力,而且看到了它的独立的风格。相对于人,相对于现时代的人,好像缺少了什么......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