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语,诗意满途
我喜欢山,不是因为它的雄伟壮观,“一览众生小”,而是它静默着,却见证了人间的变与不变,护佑了一个地方的千秋万代。
国庆长假,我们决定错开拥挤的人群,去一些小众景点,大石围天坑是首选,传说山与山的默契,才造就了这一奇迹。
路途的天空是浅浅的天蓝色,薄薄的云层,慵懒地飘浮在蓝色里。暖暖的阳光穿透云层,错落有致的树在用力呼吸着。远处的小山丘连绵起伏,深深的灰,淡淡的黑,好一派南国好风光。不过,也有很高大的山,是很深的那种黑绿色的山,植被茂密,笔直翘立,拔地而起,守护着一片村庄的宁和。
上山途中,梯子很窄,几乎容不下两人同时并肩走,加之上山下山都是同一条路,为避免挤散,我紧紧拽着前方同伴衣角。开始时,我看着望不到头的阶梯,已然失去信心,索性不再抬头,想着看不到目的地更好,这样反而多了几分期待,埋头跟着同伴步伐,当我忘记路程的艰辛时,我们登上了山顶。人生有时候真的很奇妙,很多事情不去在乎结果,生活反而会给予许多意外之喜,太过于在乎,除了累之外,更多的是不再有所期待。到达山顶,往下看去,并不是“一览众山小”,是无数个艰难前行的脑袋,但风景着实是与众不同。天很高,云却不淡,厚厚的一层白云紧紧挨在一起,不留一丝缝隙,更远处是界限分明的蓝天,一眼看去好似银河般。
天坑植被茂密,它们不是那种很清新的绿,而是特别健康的黑绿。为了更好地欣赏低处的美,我们选择了下山穿过很长的溶洞,前往天坑内部。洞内光线昏暗,即使在台阶周围安装了红绿相间的灯光,作用也微乎其微。越往里走,路就越窄,洞顶还滴着水珠,那水很凉。也正是有了水的加持,洞内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其中的“麒麟兽”最是传神,炯炯有神的双目凝视着洞口,微微张开的前爪,脚趾分明,在红色光的映照下,威武的模样引得游人纷纷驻足。继续往里面走,不知过了多久,视线豁然开朗,洞外别有洞天,从“天坑之窗”看去,深蓝色天空下,呈九十度垂直的绝壁高高耸立。浅灰色的岩石层层叠叠,分布很是均匀,上面生长的几株松树,顽强着向上攀爬,一直延伸到半山腰的一个洞口处,它似乎在那里找到了伙伴,与洞边的树齐头而立。我们不得不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神奇而又充满了生命力,生命的奇迹随时都在“上演”着。洞外的“明”与洞内的“暗”,让我们的眼睛很是辛苦,确实是眼花缭乱的,大家举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继续赶路,来到山腰一处溶洞,这里有无数大小不一的椭圆形的蓄水口,水干净透亮,在微弱灯光的衬托下,浅绿色的水面波光粼粼,星星似的一闪一闪。石级上氤氲着一层水雾,缓缓飘向洞顶,周围偶尔感觉一股凉气袭来,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我们并不清楚洞到底多深,只知一路多次上坡又下坡,宽处有几米,窄处仅能容纳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撞上钟乳石,不过,能与钟乳石亲密接触也是一种幸运。五十分钟后,终于看见了阳光。当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黑暗时,对光明的渴望是唯一的动力,从未觉得生活在有光亮的地方是如此幸福。山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总能让人们明白点什么。
放眼望去,光秃秃的崖壁上有些斑驳的光点抓住了我们的视线。绝壁处的花,会比平常的花更多些倔强之感,在绝境中长出的生命,更让人心生敬佩。金黄的花朵,努力绽放着,花瓣像正在发射的利箭般向四周散开,淡紫色的花蕊直面阳光,毛茸茸的,又极其优雅,枫叶状的叶子绿得发亮,一片片整齐排列着,托举这青绿中仅有的一抹金黄,向阳生长。这一幕,在阳光照耀下,是寒冬来临前送给游人的一丝极致温暖。我们并不知道这朵花的名字,又或许它只是一种不知名的小野花,可它的那股韧劲,使我们深受震撼——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美好的存在。
我想,我理解了为何古人大多醉心山水,一个诗意的人生,大概会从与一座山的相遇开始。文学家遇见山或水,必然会留下许多千古名篇。王维在张九龄把他提拔上来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在长安城郊的蓝田辋川造了别墅。那个别墅有山有湖有树林有溪谷,山上散布着馆舍。王维就在这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所以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诗作也大多是山水田园风格。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久卧名山云,遂为名山客”,对山水情有独钟,纵浪于山水中,写下大量名垂千古的山水诗,使山水成为其诗歌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在前往汝州赴任时,与朋友一起游历庐山后。自打苏轼大大被贬黄州后苏轼有很多时间用来与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看透了人世沧桑后的苏轼写下了很多旷达的诗词,而且不同于往日,他的诗词更多了一份人生哲理。山蕴含诗意,更寓意了人生。
一路的疲惫早已被一扫而光,青山就是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再失落的心情也会被它治愈。回到酒店,我翻着相机里的照片,眉头紧蹙,没有一张拍出了它们的神韵。山是立体的,无论多高级的摄影设备,都还原不了它的本真美,只有见上一面,才真的是“不虚此行”。
我喜欢行走的感觉,看遍祖国大好河山,总觉得那样的生命才是流动的。其实,“诗与远方”,在我们决定起程的那一刻,就已经拥有了。满满的诗意,是永远不会停下的脚步。
青山不善语,却载诗意满途归。我想,岁序更替,青山绿水依旧,“诗意”永存,便是生态保护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