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桃 十 三

桃 十 三

2025-09-08 17:01:56
浏览量:

桃十三


老朽一生偏爱于桃花,桃粉色,桃树,桃园。因为在我的记忆中,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就从桃花开始。所以每当桃花绽放,儿时的意念则会涌上心头,眼前呈现出桃色粉韵的景象,欲罢不能。

譬如近年四月的某日,儿媳妇休假,见我成天不是出门购物就是埋头打键盘,便对我说:“老爸,今天天气好,我与雪儿带你去个地方,观赏一下。”我不禁问道:“哪里?看什么?”她说:“去了就知道了。”儿媳妇的性格我当然知晓,也没多问,在这娘儿俩的关照下,穿戴停当,便出发了。

爷孙三代人,坐的网约车,自小区门口一路向东驶去。到了行政中心以北盛世广场,车并未停下,沿着北坡引渭渠继续奔驶。不一阵儿,儿媳说道:“爸,到了。”孙女搀扶着我,出了车子。就见水渠以北塬坡绿绿葱葱,心里就琢磨着,这要去哪?看个啥景?

想不到啊,过了水渠板桥,沿着林间小路走着,眼前豁然开朗,因为看见了老朽久违的艳色——桃红——而且是一大片一大片!我兴奋极了,欢笑起来,心想能在这桃花林里畅游,心情该是多么美好。我们三人,或则漫步于幽曲小径,用手机互相拍照,尽展桃缘风情;或则与游客穿行于桃树之间,以各种优美姿态摄影留念,感怀西府人精心铺设这幅桃林佳景图!

老朽知道,当年这里的戴家湾,可是古陈仓的遗址,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沉淀,早已成了荒坡坟地。而如今,时代的变革竟让我们对此耳目一新,成了游客观赏桃花之胜地。因而回到家里,不由得浮想联翩,一种新旧对比思维在脑海中不停旋转。

老人有怀旧情结,是因为有你忘不了的乡愁之事之人之情景,在拨动着你的心弦。老朽的桃花情愫,自然得从我家的桃树说起。那时我上初中,家里唯一的资产就是一孔被烟熏成焦黑的窑洞,和一个种满果树的院子,母亲花了五十块钱,从一个经商财东手里买下的。院里原本还有东西厢房,老财东走前都给拆了,果树自然拆不走。院子地势也怪,从窑口至院门,一条直路将其分成两片:东片较为平坦,种有桃树、葡萄树;西片却形成一个20度的斜坡,种有石榴树,更多的还是桃树。原先只从课本里看到成片的桃花,对艳红桃色就很喜爱,如今家院这么多桃树,不但能观赏满院如彩云般飘舞的桃花,还能品尝鲜美香甜的桃子。仿佛从现在开始,我才认识了大自然的奇妙。

更有甚者,院里的桃树让我张开了翅膀,居然与一些人物联系了一起。具体说有两个:一个《七侠五义》中的四品带刀御猫南侠展昭;一个《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这都是当年的连环画小人书看得多了,知道这些飞檐走壁的侠客多么了不起,心里羡慕极了,便想学个样儿。学展昭,就在院子顶西墙角下,用土垒起一尺、两尺、三尺高的几个台阶,家里没事了则跑过去练习蹦跳。学十三妹,那是夜闯能仁寺用铁弹击杀恶僧以救夫君的超人本领,每到果谢叶萎季节,我便经常两腿挎在树杈上,双手抓紧树枝使劲来回晃动,好让自己飞腾起来,以致后来想起就笑。尤为惊喜的是,我居然发现院里的桃树,巧不巧正好十三棵!这不正是上天好施,暗示予我非学侠女十三妹不可了?

故而一天,我神经似地喊出口:“桃十三,对……桃十三!”

母亲见我满院子窜跑,嘴里不停叫喊“桃十三”,还真以为娃的脑子出问题了。后经我的慢慢解释,才悟出点道儿,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我没理会母亲的笑意何在,自顾将“桃十三”言传身教喊了出去,庄里小伙伴、学校小同学差不多都知道了:“狄家坡有个桃十三。”是指我的家院呢,还是指我的绰号?概莫知焉。反正一到第二年春天的四五月,看吧,家门口的小道上,不停有人走过,熟人是庄里村民,陌生者是城里市民,男女老少都有。时而漫步观赏满院桃花,闻着花香;时而与我母亲闲聊,询问,交谈,给人一种亲切感。

记得一日,母亲和根都娘、彦景娘几个长辈在院门口桑树下铺席而坐,边纳鞋底边聊闲活。我则不声不响站于一旁,朝小路两边东张西望,心里寻思:这晌午饭后了,还会有赏花者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对青年男女,许是情侣,或夫妻吧。女的手指门内院子,轻言细语问着根都娘:“大娘,这是桃十三家吗?”根都娘嘿笑一声,纳鞋底的手未停,却对母亲道:“宝生娘,说你家娃呢。”母亲用拿锥子的手背抹了一下嘴巴,嘻嘻儿笑道:“那是我娃外号!你俩咋……城里人啊?来做啥?”

“看这院里桃花啊。”男的回活。

“咦,难得……进去看吧,随便看。”母亲头也不抬,继续纳着鞋底。

可是彦景娘平时心眼儿就多,等那男女进了院子,就给我使了个眼色:“去,留点神儿。”

我十分讨厌彦景娘的暗示,人家是来看桃花的,咋能监视人家呢?可是我的脚却迈进了院子,为的想知道人家是怎么赏花的。只见这两男女肩挨着肩,耳鬓厮磨,指指点点,说着悄悄话。我懂规矩,站得远些,觉得他俩对桃花很有鉴赏味,不由得高兴起来。过了一阵,那个男的竟从衣兜里掏出一本书,给女的翻了几下,压低嗓门吟了起来。听着好像是诗,但不晓得是何诗,总之情绪昂扬,咏调悠然,给我感觉非常舒服,心想这诗一定是赞美桃花的。不料这时男的声音变大,感叹道:“市区这么大,坡地这么多,咋就只有这么一片桃园呢?”临走时,女的还对母亲说:“大娘,你们真好!让我俩进院赏花,稀罕哩!”

男的一句遗憾之后的感慨,女的一声学说本地话的“稀罕”,让我沉思良久。是啊,这么大的坡地,倘若都种上桃树,桃花盛开时,面对着坡下城市,那在数十万市民眼里,该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景!

可惜的是,时过境迁。由于家庭成员岁见增多,一个旧窑洞容纳不下三代人,只好搬迁。加上以后的“深挖洞”,这个家院也就荡然无存了。我的这个“桃十三”,则随之销声匿迹。

虽说可惜,但不遗憾。因为现在的故居,已被绿色森林覆盖,况且高智能的文旅建筑一座座拔地而起,成了人们娱乐游玩之地。再纵眼望去,城市内外润泽于青山绿水之间,每年四月桃花遍布,粉染四周,就不禁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四月芳菲尽,桃花始盛开”的美赞。

老朽以八十高龄,能作个见证,颇感欣慰矣。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