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雕琢:云南边陲的山野茶韵与人文情怀
一次偶然的聚会,我邂逅了来自云南边陲的增余君。他眉宇间透着高原阳光浸润后的沉静,每道皱纹都似在诉说岁月的故事。或许是性格相投,或许是同姓缘分,我们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朋友。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增余君送我一袋古树红茶,轻声道:“尝尝,这是我们那儿的古树茶。”他粗糙的手掌打开茶袋,暗红蜷曲的茶条间闪烁着金毫。沸水冲入紫砂壶,蜜香裹挟野山杏气息骤然迸发,茶汤在青瓷杯里流转出琥珀色光晕,杯沿那圈金边宛如日轮初升。同席茶友纷纷惊叹:“这金圈可要几十年以上古树春料才能养出!”
增余君骄傲地告诉我,他们那里的古茶树生长在优越的生态山林中,常与果树相伴,茶中带有自然花果香和山野气息,这是古树茶区别于其他茶的重要标志。他在家乡发起了古茶树保护行动,带领村民守护古茶树,遵循适度和科学采摘原则,加强生态种植养护,保证古树茶品质和生态安全。他们让古树茶与杜鹃花等共生,大自然的循环在林间悄然上演,千年瑰宝散发迷人的光芒,茶韵悠扬。
每年清明前,增余君带村民攀海拔两千多米陡坡,专采向阳枝头一芽二叶。说话间,增余君拿出手机,翻阅图片给我看,图片中,云雾缭绕的茶树旁,是满含笑意、神采奕奕的壮实青年,他们与古树茶默契对话,眼神纯净明亮,透露出对土地的眷恋。看着这些图片,我能闻到山间清新气息,感受到古树茶的生命力,心中涌起感动和敬畏。
那一刻,我深感这份馈赠珍贵,非必要绝不随意饮用。增余君得知后,每年都给我邮寄茶叶,我心中满是感激。每一年收到茶叶,我都萌生出去云南、去增余君故乡——龙陵看看的冲动。
2025年2月11日清晨,我与玉琪、世军及女儿驾车踏上滇西之旅。经过两天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龙陵。增余君站在盛开的香妃茶树盆景旁等候,褪色靛蓝布衫在春风中舞动。
进入增余君的茶室,架子上摆放着各类茶饼和散茶,淡淡的幽香充斥室内,仿佛被温暖气息包裹。茶室不大,却布置得井井有条,质朴自然。正墙上悬挂“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益”的书法作品。窗边是宽大原木茶台,台面光滑如镜,岁月痕迹在木纹间流淌。茶台上一套精致紫砂茶具,古朴温润,仿佛诉说过往故事。茶台四周摆放着几把厚重椅子,简约雅致。阳光洒进,斑驳光影跳跃,营造出静谧温暖的氛围。
增余君坐在茶台前,拿出注册商标为“莫山春”古树红茶,熟练操作泡茶步骤。温杯洁具、投茶量、醒茶、水温控制、冲泡时间、注水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尽显他对茶的热爱和用心。沸水冲入盖碗,激发出茶叶香气,弥漫整个茶室。桌上放置的那本《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特别醒目,我随手翻阅一下,这部地方性法规是云南省政府2023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有政府的加入,以及法规的施行使得增余君们对民间古茶树的保护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我们一边品茶,一边交谈,从茶的品种、制作工艺到生活琐事,无所不包。增余君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分享对茶的理解和热爱,笑容温暖真诚,让人宾至如归。
交谈中得知,增余君采摘的古树茶多为大理大叶茶,适宜生长在海拔较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光照适中的山区。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大理大叶茶品质佳,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有光泽,芽头肥壮、茸毛多密,香气浓郁持久,加工中能较好保留茶香。
杯中的汤色绚丽,香气沁人心脾,入口滋味醇厚回甘,口感饱满层次分明,宛如味觉盛宴。桌上搭配的古树核桃等地方特色小吃,将自然风味与文化特色完美融合。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外界喧嚣忙碌被抛诸脑后,身心沉浸在茶香四溢的宁静中。
我们与增余君一同品茶那两日,满室皆被茶香充盈,让我沉浸其中,几乎乐而忘归。增余君的热情与慷慨,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古树茶独有的魅力,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所散发出来的美妙韵味。
临别时刻,女儿恋恋不舍地说:“品了这么多好茶,味蕾提升了,回去后如何面对普通的茶呢”,女儿的话如石击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是啊,野生古树茶,它见证了时空的变迁,感受了世事的沧桑,吸取了日月与大地的精华。虽然珍贵无比,却也成为这个世界上极为稀有的物种,不可多得。普通的茶,生长在普通的茶园,历经着平凡的风雨,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与价值,虽不张扬,却能在平淡的日子里给人带来慰借与温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茶的真谛。它的味道或许没有野生古树茶那般浓郁醇厚,却有着一份清新与质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
品古树茶,能让味蕾得到升华,心情也随之愉悦,珍惜世间万物;品普通茶,也并非不妥,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愉悦的心,就能将普通的茶品出极致的味道。茶,如同一位导师,在喧嚣的尘世,引领着我们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在平淡的生活里,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取决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源自内心的充盈与满足,我们不能因为茶的高低档次而刻意划分生活情调的高低,茶的精神永如金贵般璀璨夺目,始终秉持对茶的敬畏与热爱,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能从那一杯杯茶中寻得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