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时光褶皱里的北京

时光褶皱里的北京

2025-09-20 13:43:17
浏览量:

北京,我来了!秋日清晨,故宫斑驳红墙映蓝天,长城如巨龙盘踞山间。现代玻璃幕墙闪耀,南锣鼓巷烟火缭绕。烤鸭香气萦绕,糖葫芦酸甜诱人。千年古都焕发新生,胸怀宽广,令人沉醉!

四十年前的9月3日,初至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授奖大会与天安门前的留影,成为青春中最闪耀的坐标。彼时,我作为青年代表踏入怀仁堂,胡锦涛书记的亲切笑容与鼓励话语如春风化雨,礼堂内雷鸣般的掌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会后,当代表们簇拥着走出礼堂,秋阳正暖,将琉璃瓦镀上一层金辉。我们沿着中南海红墙缓步前行,人群如暖流涌动,兴奋与自豪在彼此的目光与交谈中流淌。转过拐角,天安门广场豁然展开,金水桥横跨眼前,汉白玉栏杆在阳光下如琴键般温润。我们鱼贯走过桥面,脚步叩击石板的声响,仿佛叩击着年轻的心跳。有人轻声哼起《歌唱祖国》,歌声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广场的上空。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登上天安门城楼。拾级而上时,石阶的凉意透过鞋底传来,掌心却因激动微微沁汗。当站在城楼之上,俯瞰整个广场,人群如蚁,红旗如潮,长安街的车流如蜿蜒的星河。风掠过耳畔,带着历史的重量,1949年那个响彻世界的宣告仿佛仍在回响。身旁的代表们或凝神远眺,或低声交流,有人指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向,讲述着心中的憧憬。那一刻,我触摸着城楼的朱漆栏杆,指尖仿佛触碰到时间的褶皱——个人的荣耀在此刻与共和国的沧桑荣辱交织,城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了我们青春誓言的见证者。我们在此刻与无数先辈的目光重叠,脚下的方砖,曾走过无数为理想而奔赴的身影,而我们,正站在他们的足迹上,眺望新的远方。

五次到北京,每次都有新的感觉。第一次是震撼,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紫禁城的金瓦红墙、天坛的庄严肃穆,让人在敬畏中屏息;第二次是沉醉,胡同深处槐香与老茶碗里的茉莉香缠绕,四合院的鸽哨掠过青瓦,恍若听见时光的耳语;第三次是惊艳,站在国贸三期俯瞰车水马龙,玻璃幕墙折射的霓虹与古城的月光交织,现代与古老竟如此和谐共生;第四次是沉思,沿着中轴线漫步,从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到永定门的沧桑城楼,忽然读懂这条“龙脊”上承载的千年理想;第五次,则是领悟——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我站在景山万春亭,俯瞰这条纵贯南北的脊梁,它不再只是一条地理坐标,而是文明基因的密码,在时光褶皱里不断生长出新的年轮。每一次重逢,北京都以不同的姿态展开怀抱,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却始终保有那永恒的内核。

授奖后与代表们列队于天安门前,秋阳将金水桥镀上暖色,我身着朴素衬衫,按下快门的刹那,仿佛将青春的热望与这座城的庄严一同定格。而四十年后的9月3日,我端坐于电视机前,目睹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史上最大阅兵式——铁流滚滚,战车如磐;旌旗猎猎,军歌嘹亮。长安街的每一块砖石都见证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复兴之路,那铿锵的步伐,正踏着四十年前我们在怀仁堂许下的誓言,踏向一个崭新的纪元。

不能忘记,中南海怀仁堂里,胡锦涛书记亲切的笑容与鼓励的话语,仿佛仍在耳畔回响;人民大会堂的庄严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气息交织,成为我人生中最闪耀的勋章;央视演播厅里,赵忠祥老师温和的目光与专业的提问,让我至今仍觉如沐春风。这些熟悉的场景,像电影般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挥之不去。当双脚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恍若置身幻梦,难以置信自己已立于祖国的心脏之上,那份激动与敬畏,如潮水般涌来。

北京,这座城,总在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永恒的密码。这座千年帝王之都,承载着太多厚重的历史与传奇。老人们常说,当年毛主席率大军打到北平城下,本可一鼓作气进城,却听取了高人“缓进城”的建议。为何?只因北平城太大,千年帝王之气萦绕于上空,即便伟人如毛主席,亦需谨慎以待。为了新中国长治久安,他在西柏坡盘桓数月,择吉日进城,向世界宣告那句震撼寰宇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若当年仓促进城,建国或许更早,但历史的轨迹或许也会改写。这“缓进城”的智慧,恰似北京城本身的气质——沉稳、厚重,却又暗藏锋芒,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北京之大,令人心驰神往。巍峨故宫沉淀千年历史,长城如巨龙蜿蜒于群山之巅。国贸大厦直入云霄,鸟巢宏伟见证奥运荣光。胡同深处烟火气浓,中关村科技脉搏跃动。古老与现代交织,彰显这座城的浩瀚与包容。除了感受北京之大,另一深刻印象便是北京的桥多。环线如巨龙盘踞,高架桥纵横交错,几日游历中,仿佛总在上下桥之间穿梭。车辆如梭,在桥上编织着流动的光影,桥下是车水马龙,桥上则是俯瞰城市的绝佳视角。站在桥上,望着远处天际线处的建筑群,古今交融的轮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呼唤,在桥的缝隙间悄然共鸣。

当我再次走进北京,感受时光的针脚在城砖上细密游走。初秋的清晨,阳光穿透薄雾,轻轻落在故宫的琉璃瓦上,金红交错,恍若为千年宫阙披上了一层流动的纱衣。我站在景山万春亭,俯瞰紫禁城全景,飞檐翘角如群鸟振翅,欲与天齐。

中轴线上,我驻足凝望。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是岁月的低语;景山的万春亭,是俯瞰时空的支点;天坛的祈年殿,如伞般撑开,将古人的祈愿托向苍穹。这条纵贯南北的轴线,是北京的灵魂脊梁,更是中华文明“中”“和”哲学的具象。当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我仿佛触摸到了文明脉搏的跳动——那些斑驳的砖石、沧桑的殿宇,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活化的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出新的枝桠。

暮色四合时,长安街的华灯渐次亮起,天安门广场在光影中愈发庄严,人民大会堂的轮廓被勾勒成一幅水墨长卷,与远处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在同一个时空里呼吸,如同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无声却铿锵。

记得那个傍晚,我独自漫步于胡同深处。青砖灰瓦,朱门铜钉,斑驳的影壁后,飘来阵阵槐花香。转角处,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哼着京韵大鼓。不远处,新开的咖啡馆里,年轻人捧着拿铁,对着电脑敲击文字。老槐树与新霓虹,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安无事。这一刻,我忽然读懂北京的魔力——它从不拒绝时光的冲刷,反而将新旧揉碎,酿成一杯醇厚的酒。每一口,都品得出历史的沉香与时代的鲜烈。我忽然明白,北京从未停止生长,它的年轮里,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新的故事。

四十年前在怀仁堂被点燃的理想,如今已化作民族复兴的燎原之火。那日天安门前的留影,青涩的面庞上写满憧憬;四十年后阅兵式上的铁流,是无数青春誓言的铿锵回响。长安街见证的,不仅是城楼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从匍匐到站立的史诗。那些曾经仰望红旗的少年,如今已两鬓微霜,但眼中的光,依然如当年般炽热——因为在这座城,理想从未褪色,奋斗从未停歇。

离开北京的那天,我站在机场回望。晨雾中的城市,如一幅未干的水墨,古老与现代的轮廓在氤氲中交融。飞机腾空而起,北京渐渐化作一个点,融入苍茫大地。但我知道,这座城早已刻入我的血脉。它的砖石是历史的年轮,它的霓虹是时代的脉搏,它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跳。北京,从来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在时光褶皱里永恒生长的信仰。

后记:北京,是一座需要用心去读的城市。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凝望,每一次聆听,都能发现不同的风景与故事。它的厚重,需要时间的沉淀去理解;它的活力,需要亲身的体验去感受。愿我们都能在这座城市的时光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愫,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段记忆。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