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随笔-无图 >> 郭连江 | 可爱的泱泱大中华

郭连江 | 可爱的泱泱大中华

2025-09-16 17:28:16
浏览量:

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这里是汉族最早兴起的地方。后来,汉人将在这一地带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意为最中央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国名是汉人最早拟定并被世界各国所承认的。而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的中原地区,则是中国核心中的核心地区。国家的首都建在哪儿,一般都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首都虽然经历了多次迁移,但均在河南的登封、洛阳、禹州和山西夏县。而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史学界普遍认为有“前八(前商时期)后五(后商时期)”的十三次频繁迁都,都离不开中原地区。其中被考古界发掘的郑州商都遗址和位于安阳市附近的殷(殷墟)则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西周丞相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灭商,主要发生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和牧野(今新乡)地区。这就是先古战略家“逐鹿中原”的许多鲜明例证;这就是先秦政治家造作并推崇的“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高明立国逻辑。因此,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悠久历史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中以战争与和平的两种形式交替前行。但纵观大中华的辉煌历史,还是“合”多“分”少,“合”占据着中国的主要时代和长久的峥嵘岁月。自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扫灭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后,便把中国从七国相争的“分”中用刀血手段杀到了“合”中。虽然残忍,但结束了长达数百年战国纷争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国同疆、车同距、文同字、钱同币、法同律的大中华国家,奠定了秦朝及之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框架。短命的秦王朝被推翻后,因有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秦帝国影响和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拓广袤疆域的导发,不仅使“合”深得民心,也使大中华的版图定下了基本框架和高端格局。虽然秦汉之后出现过魏、蜀、吴三国政权和魏晋南北朝的中古时代分裂割据政权,但那都是短暂的地方割据政权,改变不了中国“合”的一统大国总趋势和辽阔疆域的基本完整。嬴家秦、刘家汉、司马家晋、杨家隋、李家唐、赵家宋、忽必烈家元、朱家明、爱新觉罗家清的大一统国家政权,虽然刻印着天下归一家的封建王朝统治烙印,但这种世袭的“家天下”大一统国家在中国2132年的封建社会里,起着捍卫边疆、稳定社会、促进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无情最是帝王家。中国的封建王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与隆裕太后在换取中华民国每年400万大洋优渥条件而和平逊位后,其他朝代更换都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实现。为了争夺皇位,子弑父,弟杀兄,臣弑君的血案比比皆是。帝王之家的骨肉之情如同稻草与灰屑。动物界中的“弱肉强食”和人类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逻辑在帝王家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始社会的尧、舜、禹禅让制一点也没传到封建社会的422位皇帝身上。

在谈及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几乎伴随中国封建社会成长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些先后崛起的我国北方和西北、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匈奴、契丹、突厥、鲜卑、柔然、女真、鞑靼等。这些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依靠马背上的骁勇和弯刀利箭的威猛屡屡侵犯中原。严重威胁着大中华的安全。匈奴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敢于与大中华叫板的北方少数民族。这一部族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并且对农耕文明发达的中国有了觊觎之心。为了抵御这些凶悍的匈奴铁骑,都城位于邯郸的赵国,不得不把长城修到了阴山脚下,这是最早最靠北边的中国长城。而后,秦始皇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以抵匈奴。汉朝时采用刚柔相济的策略阻止匈奴的进攻。汉武帝时期,善于长途作战的霍去病和卫青打了两次大规模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将匈奴主力消灭在甘肃、青海一带。并将残余赶往漠北,不敢南侵。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以她的生命和灵魂完成了汉匈和亲的伟大历史使命。昭君出渊塞对民族和睦和大汉政权免遭匈奴入侵具有双重重大意义。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政权面临的北方劲敌主要是鲜卑和西夏。而到了唐朝,在近三百年时间里,则主要是与西北的突厥作战。到了经济繁荣、军事孱弱的宋朝,先后与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及蒙古人所建的大蒙古国四个劲敌作战。最后,不敌蒙古人的铁骑和弯刀,被蒙古人所灭。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国家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政权。它与满族人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清朝一样,都是少数民族从北方入侵泱泱大中华后建立的非汉族人国家政权。但这两个入侵式中国国家政权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利用他们的快马利刃继续扩疆拓土。在他们军事扩张的巅峰期,疆土面积均超过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深远的意义。二是这两个入侵式王朝仍然采用了唐、宋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重视汉文化和农桑,实施科举,推广儒学,崇奉佛教,任用汉臣,推广汉法。使大中华积累的五千年文明保留了下来。由于受大中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同化,也使元、清这两个曾经成为过中华历史政权的少数民族主宰者和军事上的胜利者,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臣服者和继承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组成了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使泱泱大中华充满了活力与融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沿着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奋勇前进。这是伟大祖国的新征程,也是泱泱大中华的新希望。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