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双重视角下的乡土小说研究

双重视角下的乡土小说研究

2024-05-08 12:53:18
浏览量:

作为深耕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研究多年的学者,李兴阳的专著《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将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结合,从一个独特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作出全面考察与阐释,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

除绪论外,该著由五章构成叙述主轴。第一章“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与中国农村变革”为概述式总论,主要叙说新世纪乡土小说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叙事传统的承继与变异、叙事视域的拓展等问题,为全书设定叙述的总体基调。第二章“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历史蝉蜕”、第三章“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农村’的历史变迁”和第四章“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演进”,分别聚焦的是农民、农村和农业三个关键词。此三者由个体到整体再到领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该著以此三者分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或蜕变为对象,将新世纪乡土小说所呈现的中国农村变革的历史轨迹和基本规律系统阐释出来,并在对二者紧密关系的描述中,更为深入全面地观照新世纪乡土小说以及中国农村巨变的现实画卷和未来愿景。最后一章(第五章)“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形式与文体实验”与第一章构成发展语境与艺术演进的呼应关系,形成全书结构的闭环。由此,该著将新世纪乡土小说发展流变的外在语境与内在规律作出极具说服力的论析,打破了目前学界对乡土小说研究的种种局限,诸如研究名作家的“乡土叙事”远胜于研究众多新人新作、个案研究多于整体系统研究、时评文章多过学术论文等,呈现出可贵的全新探索。

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学理性强,是该著留给我的另一鲜明印象。观照和描述新世纪乡土小说也许有着多种路径可循,李兴阳称其主要使用的是美学与历史的研究方法。这种堪称经典的研究法对于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的关系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且是一个具有双重价值和意义的“双重视角”——一是重点关注作家描述中国农村变革的艺术方法和路径,把握新世纪乡土小说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内在肌理,深化与创新中国乡土小说理论与史论;二是聚焦中国乡村在近30年社会变革中的流变趋态,深刻认识中国农民在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作者将新世纪乡土小说置于一个十分阔大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的语境之中,即深入分析40年中国改革开放各历史阶段所给予乡土小说发展和流变的外力推动,将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历史进程的感应、把握和书写清晰完整地叙说出来,并独具新见地认为,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现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承继,“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文化形态在新世纪中国共生竞存、相互冲突并投射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结果”。

美学与历史研究法固然是该著使用的主要方法,但显然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也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了其它研究方法,譬如对叙事学理论的运用。第五章谈及“叙述者的非叙事性话语”“叙事空间”和“二元对立模式”,以及包括多种修辞形式在内的“另类美学”。第二章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作品中的“流动农民”进行深入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是该著对“在乡农民”的复杂性进行归纳与总结,这又以对“农村新人”形象塑造的历史及其当下表现的梳理为特别之处,其中作者就此所作出的结论颇具新意——“制度与人格之间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每一代‘农村新人’的制度性人格,都在与土地制度变革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中发生显著的变化,形成‘代沟’,呈现出辩证发展的代际演变特征。‘农村新人’形象的时代性、超前性、理想化以及概念化等特征,均与其新制度性人格有关”。此外,在论及新世纪乡土小说描述农村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时,作者以多个维度观照之,在阐述乡土小说描述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时,作者抓住“土地”“乡镇企业”“乡土生态”和“农业现代化”等关键词,对此予以颇具见地的阐发,并以相关社会文化演进的文字材料或数据作为佐证,有着相当的说服力。

无论是视角,还是结构、方法,最终都要依托文字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说,《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的文风清新、及物大气,既具宏观概括之恢宏气势,也见条分缕析之细读功夫;既为乡土小说乃至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也为当下学术著述的好读和耐读树立了典范。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