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作 >> 不息的行走者:一代师魂郑青岳

不息的行走者:一代师魂郑青岳

2023-09-05 14:55:01
浏览量:

  郑青岳先生出生于玉环市的坎门,或许是大海的特有神韵孕育了他乐于探索未知神秘的好奇心。于是他在自己瑰丽壮阔的人生中不停地探索,不息地行走,努力地去追逐,去飞翔……

  郑青岳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笫一代大学生。大学毕业时,鉴于他读书期间的杰出表现,学校给了他留校这样一个人人都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也许是他的家乡情愫太浓,也许是他目睹了海岛的师资太过匮乏,也许是他曾经当过4年的民办教师,对基础教育怀有某种情感,抑或缘于他母亲也是海岛教师的情结……他断然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玉环,一头扎进海岛的基础教育,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一呆就是40多年。

  40多年来,他在教学研究最基层的道路上不息地行走,走得是那么的从容坚定;

  40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沉浸在物理教学研究的海洋里,在这奥秘而又宽阔的领地里又是驰骋得那么的自在自如,游刃有余;

  40多年来,他是那么地如饥似渴,甚至有点贪馋地吸饮于物理教学研究这块园地的百花丛中,以致酿制出芬芳馥郁的蜜汁;

  40多年来,在他的人生中几乎没有“休闲、娱乐”的时光,更多的只是淡泊如水的艰难坚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郑青岳的生命里,除了教学研究还是教学研究,再也装不进别的任何东西。于是,他迈开了人生苦行僧式的跋涉之旅……

  珍惜时间,如同生命;从事教学研究,耗时不惜血本。

  郑青岳参加工作后,珍惜时间像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

  为了节约时间,他曾谢绝同学赠送的,当时人们通宵达旦排队一票难求的《红楼梦》电影票(特别年代);

  为了节约时间,他释然送走了曾与自己形影相吊、陪伴多年的小提琴;

  为了节约时间,他在婚后近十年时间内,家里没有购置电视机;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竟然连大年初一这一天都不肯休息;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在暑寒假或其他长假经常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足不出户,闭门著书立说;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女儿降生后,双方父母因年迈或患病无法帮助他们照顾孩子,同为教师的妻子,晚上也要备课和处理家务,郑青岳常常是抱着女儿在灯光下工作或写作。

  每当时间实在无法满足需求时,他只能选择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甚至是通宵达旦。

  而将时间用在教学研究及培养教师的成长上,他却从不吝啬,甚至是不惜血本。

  郑青岳在知青插队时落下了胃疼的病根,而后会经常发病疼痛。即使晚上在家病痛发作,他也不会停歇下来,往往是拉出抽屉顶着胃部坚持阅读研究或写作。有时其妻实在不忍心见如此痛苦之状,劝说歇歇,他却总是说“时间紧迫,忍忍没事”。

  工作中,他一直坚持把教学研究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学实践的沃土之中,不断地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源源不断地获取教学研究的大量鲜活素材。大凡有老师带着疑难求教或探讨,他每每总是豁达祥和,孜孜不倦。每当解惑,他都会兴奋不已,为之欣慰。从而,凡跟郑老师接触过的人,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很强的亲和力和专业性。很多老师颇有感慨地说:与郑老师交谈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在他的悉心指导培养下,玉环一个40万人口的小县,高中物理特级教师就有4人。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因这一数字要比一般的地级市还多。

  同样,他把时间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和讲座上更是慷慨无比。因在他看来,用语言直接交流,这是分享成果最快速的一种方式。40多年来,光是受邀为省内外老师做专题讲座,就高达上千场。这其间,虽辛苦不堪,但却对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次讲座郑青岳虽则都是脱稿,但每次准备新的讲座话题时,都像在作一篇大论文,要写2万多字的材料。有的讲座内容虽然曾经讲过多次,但每次重新讲前,都要进行修改更新,这不但使这些讲座内容日臻完善,而且更使那些曾经听过的老师再次聆听时,也能得到新的收获。

  这正如一位物理教研员所说那样:“郑老师的讲座我听过三次,每次都能激发人们高昂情绪,让人兴奋,让人思索,让人欣喜,因郑老师的讲座每次都会使人有不同的感受,都会有新的收获”。

  从而,他的每次讲座,几乎都是座无虚席,讲座结束总是围着一帮人与他交流、要签名。一次在某高校给中学科学教师做培训讲课,同时相邻教室有另一场中学科学教师的培训活动,结果参加另一场培训的教师却纷纷跑到了郑青岳讲课的教室。

  2020年的8月14日上午,首都师大一位博士生听了郑青岳的讲座后,作了访谈,而后写了篇感言:您(郑青岳)讲了教学研究九个足迹,所折射的就是您的个人特质:家国情怀,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感言中,这位博士生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您就会这样思考或那样行动呢?

  这位博士生此时的无声发问,难道不正是我们广大师生甚至包括这一时代的广大知识分子所值得思考的问题吗?

  为什么当人们不断地喧嚣、追求安逸与享乐时,郑青岳却能将自己几乎全部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在工作与教学研究之中?

  如今,他虽然已经延缓五年后退休,但依然不停地研究、笔耕,奔走在全国各大院校及中学的讲座中,退休至今,累计各种讲座每月少则四五次,多则十多次。乘飞机、坐高铁不停地奔波。有友人担心他过度劳累,劝说其“劳逸结合”。他却坚定地说:我的一生都活在年轻的状态,这不是很好吗?我的身体还不错,思想还很活跃,现在就停下来,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于是,他就如此一刻不息地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行走着……

  聚沙成塔、汇涓成流,不停耕耘,成果丰盈。

  郑青岳从教学第一线捕捉到大量富有意义的教学现象,并不断地累积,努力挖掘出隐藏在这些熟悉现象背后的陌生因素。为了能让全国千千万万的学生和老师分享自己研究的成果,著书立说就成了他最佳选择。

  用文字记录和表达,郑青岳简直就是个“铁手”。他做的卡片装满了两个大抽屉,电脑里存放着大量的听课札记。他像蜜蜂酿蜜一样,对这些珍贵的素材进行整合、挖掘、提升,形成教学论文。郑青岳至今在省级、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高达310多篇,单独编写已出版的专著13本,其中有2本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主编、参编的教科书、拓展性课程和教学参考书有58本。退休之后又完成了一本新作《初中科学深度备课——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地》,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青岳在物理教学研究中,著书或专业性论文,不仅在数量上丰盈惊人,他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品质品位,并以求真务实的修道者之“道”,即挖掘出隐藏在这些熟悉现象背后的陌生因素后,往往抓住人们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盲点。给人以突发性的顿悟,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把教学研究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学实践的沃土上,并善于用通俗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教学原理。正像特级教师李银所说的,郑青岳的文章特点就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突破口回到实践。”中学物理研究领域内的一些元老或颇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对郑青岳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纷纷给予高度的评价与崇高的赞扬。甚至有著名学者赞誉其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天花板”和“里程碑”。

  《课程教材教法》期刊是我国教育类的顶级学术刊物。有多少的教师期望一生能在该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但却难以圆梦。有的高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对于能在此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数额不菲的奖励。然而如愿以偿者却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成沅江九肋。郑青岳原不知该刊的尊贵地位,曾在短短五年间向该刊投了八篇论文,结果篇篇命中,成为全国中学物理教师该期刊发表论文的佼佼者。而且这八篇论文中,有七篇是围绕同一个课题而写的,由此可见郑青岳对教学问题研究的专注和深刻。这并非偶然,这是一个智者的必然,更是郑青岳的必然。

  郑青岳先生原先英语的水平很是一般,为了了解掌握国外物理教材和教学研究成果,他痛下决心要突破瓶颈,经过三年挤时间的苦读拼搏,终于排除了这一困扰。

  而后,他不但能够熟练阅读英文物理教材,竟然还将美国《物理教师》杂志上的十多篇物理教学论文翻译过来,在国内杂志上发表。

  南京师大陈娴教授曾经主编过《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书,这并非是一般的书作,它是南京师大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培养)学科建设的成果。该书釆用专家意见征询的方法,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9—2009年)来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成果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80篇文献,全国有多个物理教学研究的期刊,三十年中刊发的文章至少有好几万篇,要从这几万篇优秀论文中再遴选出80篇,这是何等的艰难、多么的不容易。而郑青岳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发表的《关于物理解题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作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被选入书中。

  解题的研究是理科教学研究的老课题,但郑青岳发现,以往的解题研究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人们过多关心解题的特殊方法,而缺少对各种特殊方法加以概括,这使解题的研究往往只具有针对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二是人们通常把解题仅仅作为知识应用过程中的一种活动,将它与知识形成过程绝对隔开,这使解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发生了某种偏差,其意义也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末,郑青岳决意要去开辟一条物理解题研究的新路,他曾在《教学月刊》上发表过13篇连载论文《从方法论角度谈物理解题》。在这基础上,于1992年出版了《中学物理解题方法》一书。此后,他把物理解题研究的目标定得更高,开展了对物理解题理论的研究。他将解题的研究上升到对人的思维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对认识论的研究的高度去认识。经过艰辛的探索,先后于1996年和2000年出版了《物理解题理论》和《物理解题思维研究》。一些高校教师将这两本书作为物理教育研究生的阅读书目;宁波有一个物理特级教师对郑青岳说:“关于物理解题,我再也不去研究了。”这话中的潜台词十分清楚。由此足见郑青岳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0年前,郑青岳在深圳讲座,深圳南山区研究室主任主持时曾说:谁要是不知道郑青岳这个名字,谁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不读物理教学期刊。此话虽有些过,但足见郑青岳研究成果的分量。这些年来全国不少的名师工作室组织相关教师学习郑青岳的书作,也有不少县市级基层教研室组织给本区域每位中学科学教师配发郑青岳的书作。新近,浙江出版集团与省委宣传部合作共建的数字文化重大改革项目“全民阅读在线应用”,要求每个出版社推荐名家及代表作。浙江教育出版社推荐了郑青岳。

  郑青岳在不息的行走中,往往要求自己要将机遇当作挑战,把挑战当成机遇。前者要求自已要善待机遇,挖掘潜能,超越自我;后者要求自己要乐于迎接挑战,在挑战中体现自身价值。这在教材编写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参加国家课程《高中物理》《初中科学》教材的编写,他深感责任之重大,务必慎之又慎。每句话,每幅图,他都要反复琢磨,精心推敲,直至心中的完美。他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高超能力赢得了出版社的高度肯定,同时也使他有机会被聘参与主编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科学》教科书,负责物理所有内容的编写。

  郑青岳的教育科研成果,学术著作,如同甘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曾使多少老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更使多少学生的学习少走弯道。他的著作《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有位老师一人买了4本,分别放在办公室、汽车上和家里等地方,以便随时可以阅读;有位名师在微信朋友圈里颇为感慨地向大家推荐说:“唯时光不可待,浑浑噩噩又一年。要是十年前就能认真拜读这本书,那我不知少走多少弯路,可惜了这十年光阴。也把此书献给那些曾随我身后的一从年轻教师,愿你们且行且珍惜。”他的新作《指向理解的科学教学》出版半年之内印了三次,有的老师拿到书作后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有些老师一直看到午夜还不肯放手,甚至有人一口气研读到凌晨三时。

  是啊,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就是如此地吸引人,扣人心弦,让人步步入胜。

  诚然,如此丰厚的研究成果,不知集聚了多少的心血、汗水及智慧。这千万字的每一个字符仿佛似一滴滴闪亮的水珠,凝结成一个莹光剔透的晶体,不断地闪烁光芒,诉说着工匠的心声,演绎着师魂的绽放。

  至此,笔者有一个问题想提请大家思考和关注:随着手机的普及,纸质的阅读不断弱化,书店书籍琳琅满目,而购书者却廖廖无几,为什么郑青岳编著的书籍却如此地令人青睐?那么地深受欢迎,一版再版,供不应求?他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专著被不少高校作为研究生阅读的书目。书的定价当时只有八、九元或十多元,现在在二手书市场上却高达六七百元。这不又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特别现象吗?

  人品人格铸就师魂,行走是行走者存在的意义。

  当下的社会,不少人对权力的崇拜与追逐几乎达到巅峰。然而郑青岳却自始至终秉持高洁的人生,洁身自好,视权力和名利淡泊如水。28岁时,组织部门就考虑让其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2002年台州市教育局要调请他担任市教研室主任,省教研室以及省内多所高校都曾想调任他,尤其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曾三次调他,并表示将其妻子一起调入杭城……但这一切一一均被他婉言谢绝。每次他都只是淡淡地说“哪儿有学校,哪里有学生,都里都可以搞教学研究。基层工作条件虽然不那么优越,但却更能激发我内在的动力”。在他看来,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炼狱人的心智;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人去改变。这看似轻轻松松的一句话,其实它厚重沉甸,含义深刻。这真是他内正其心,外正其行,超凡脱俗而又超然物外精神世界的折射和写照,也是他人品人格本真的诠释。如此融人血液,润人灵魂的清泉,不正是一代师魂完美绽放凝聚而成的纯净与圣洁吗?

  鉴于郑青岳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厚成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党和政府授予他崇高荣誉: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首届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对此,一些媒体纷纷要求采访、写报道传扬。然而,对此郑青岳每每总是以自己是很平凡的一员,不值得宣传,能谢绝则婉言谢绝,能回避则尽量回避。他常常说:“我不愿做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甘愿做坚冰之下的涌流。坚冰之下的涌流是不希望被人所见。即使谁都没看到,但它却依然静静地、不息地流淌。”

  郑青岳的事迹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不值得宣传吗?这诚然是他自谦的说辞,如是恰恰更证实其师魂的瑰丽,人品的纯正。桃李虽则不言,那么如何让它下自成蹊呢?笔者是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没有任何奢求,余生唯有一个未了的心念萦绕着:自己曾受郑青岳影响而奋发过,当下只觉得自己有责任应让一个真实(指没有任何放大与装饰)的郑青岳,丰满(指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郑青岳走进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中去,成为这个群体的楷模与典范,从而对照标杆,修正自我。不断净化知识这块沃土,纯洁知识分子这个称号。

  无可置疑,这是一股多么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郑青岳常把自己比作钟摆,把自己生命的发条拧得紧紧。延缓5年后退休,他还是依然不息地行走。虽定居在女儿工作的北京,但他却不愿在悠闲的领地里固守花萌,甘愿在茫茫的沙漠中消耗殆尽。他仍在继续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指导北京、浙江多所中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给全国各地的老师做讲座,时不时还在期刊上发表力作。当有人追问,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如此不息地行走。他却坦然地道出其中的真谛:不息地行走,不是为了达到某个辉煌的目标,也不是为了一路的鲜花掌声,而是行走是行走者存在的意义。这饱含哲理的真谛幡然使人想起世界科学名人居里夫人。虽两人不能同日而语,但他们对学术的痴迷、执着和秉持却如出一辙,惊人的相似。为了解困,都曾用冷水来刺激提神;为了研究,都曾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为了人生的价值,都曾让辛勤和疲惫改变了健康,却都能永葆理性意义上的青春韶华!玛丽将世界级的勋章,送给女儿当玩具,郑青岳将名利和权力拒阻在自己的心灵之外。最终都能以超常的坚定,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郑青岳的人生,那坚定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如春阳勃发,光彩照人。他把事业的追求和生命的本真凝聚交融在自己所有的收获之中。从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最后归结为灵魂的清泉,臻善臻美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精神的永恒,师魂的永恒。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